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专题调研报告

以淮南市寿县丰庄镇柴岗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3日 08:35发布者: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浏览次数:

摘要:本报告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通过对寿县地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持续深化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一、引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民急难愁盼问题、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是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二、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

三、调研方法

1. 政策资料:根据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2017年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及2023年寿县创新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成功实践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文件规定,将农村土地产权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划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以上政策文件作为改革的引领和规范,为寿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些文件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流转方式、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确保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据相关专家研究分析,改革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寿县的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规模化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据统计,截至2023年上半年,寿县有205个村4.68万户713个市场主体实施“大托管”,托管面积100万亩,村均增收1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市场主体增收20万元以上。农民的收入不但实现了稳步增长,还得到了在农业企业或合作社的务工收入。

2. 实地调研:驻村后工作队深入丰庄镇薛湖村、花圩村、前圩村以及市公积金中心帮扶的柴岗村,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与当地农民、基层干部和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特别专门对柴岗村的17户家庭农场,了解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3. 案例分析: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核心权益。柴岗村通过大胆探索和实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注重明晰产权,对土地进行了精准测绘和确权登记,让每一块土地都有了明确的“身份”,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消除了潜在的纠纷隐患。这一基础工作为后续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推动土地流转,柴岗村建立了农户+村合作社+经营大户家庭农场流转模式。同时,村“两委”还制定了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在引进经营主体方面,柴岗村积极拓展人才,吸引了一批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农业经营主体。并发挥他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文旅等,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4. 问卷调查: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村“两委”认真开展问卷调查,精心设计问卷内容,对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认知、态度和期望进行深入调查。

四、调研结果

(一)改革取得的成效

1. 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通过确权登记颁证,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减少了土地纠纷,解决了部分土地流转畅通,稳定了农民的预期。

2. 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土地确权后,农民可以更加放心地将土地流转出给村里,促进了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

3. 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融资机制是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瓶颈的重要途径。柴岗村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抵押融资等改革措施,使农民能够通过土地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1.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区域间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导致土地流转效率低下,部分农民流转意愿不高。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存在困难

由于农村土地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抵押物处置难等问题,金融机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面临困境

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资金投入、技术应用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困难,经营效益不佳,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有限。

4. 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农业产量效益低、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原因,一些地区的农村土地出现撂荒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五、原因分析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抵押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法律障碍。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但在资金、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难以满足改革的实际需求。

(三)基层服务体系薄弱

乡镇和村级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乏专业的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和服务机构,无法为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

(四)农民思想观念保守

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存在顾虑,担心失去土地承包权,缺乏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六、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流程规范

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和流转、抵押的条件、程序等,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确权赋权活权进度

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高质量完成,让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抵押贷款专项资金,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和奖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贷款门槛和利率。

(三)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管理机制,加强服务体制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全过程监管,规范流转程序和合同签订。加强乡镇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配备专业人员,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通过培训、指导、示范等方式,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发挥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五)强化宣传引导,转变思维观念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好处,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七、结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将积极配合柴岗村“两委”根据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宣传引导,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驻寿县丰庄镇柴岗村

第一书记  李刚  2025.2.19

分享到: